歷史背景
桑植縣歷史悠久,文化源遠流長。早在三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,土著先民就在這里生息繁衍。商、周、春秋,戰(zhàn)國時期,澧水三源及溇水兩岸村落星羅棋布,并開始用銅器、鐵器進行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將人類文明大大向前推進一步。到了漢代,桑植正式實行縣治,納入中華大家庭。清雍正十三年,正式設(shè)置桑植縣,相沿至今。
桑植縣人民勤勞、樸實、勇敢、熱愛祖國和自己的民族,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長河中,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創(chuàng)造了中華民族的文明。在維護祖國統(tǒng)一、民族團結(jié)和反對壓迫與侵略的斗爭中,義不容辭地貢獻了自己的力量。
幾千年風(fēng)雨,數(shù)千載春秋,桑植的民族文化久盛不衰,那從人類進化演變而來的民舍民居、民族服飾,從澧水、溇水源頭奔涌而出的民歌、民樂、民舞,那從人們?nèi)粘=煌幨罏槿俗裱亩Y儀禮節(jié),恰是一卷卷民族風(fēng)情長畫,把人帶進一個神奇的世界。
桑植的民族禮儀頑強地保持著自己民族的特征,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重要內(nèi)容,在浩瀚的民族禮義文化中,更加體現(xiàn)了桑植人民的聰穎、才智、文明、團結(jié)、助人的民族美德。
第一章 婚嫁禮儀
據(jù)《桑植縣志·乾隆版》載:“桑俗嫁娶,男家請媒求婚,女家既諾,授年庚筮之告,各書庚帖媒傳送,男女各執(zhí)曰傳唐。繼送敘弊于女家曰定親。將娶預(yù)擇吉期報女家,謂之報日。嫁娶時具豬、羊、酒、果、首飾、衣服,用鼓樂至女家,謂之下財。女家具妝奩馬、牛送男家,謂之賠送,貧之略焉。親迎禮不行,惟土家間行之。娶婦前一二日為子命字,女子過聘時行上頭禮,猶有冠笄遺意。”
《桑植縣志·乾隆版》
桑植各民族的婚姻在1729年改土歸流前是比較自由的,桑植有兩首民歌形象地作了表述:“好田好地不用肥,好郎好姐不用媒,多個媒人多張嘴,媒人口里出是非。”“韭菜開花細絨絨,有心戀郎不怕窮,只要二人情義好,冷水泡茶慢慢濃。”這些民歌說明桑植男女青年定婚不受門庭限制,也道出了他們追求婚姻自主的迫切愿望。每年正月新春和“社巴節(jié)”、“三月三”、“四月八”、“趕秋”、“趕會”賽歌賽舞活動中,男女青年就聚會在一起,用唱歌,跳舞、吹木葉表達愛情。
以歌為媒
桑植被稱為民歌的海洋,在這里居住的各族人民人人都是山歌手,個個能唱各種不同腔調(diào)的民歌。男女青年大都以歌聲抒發(fā)自己的情感,用歌聲來追求自己的愛情,用歌聲來追求自己的幸福。男女青年定婚主要靠山歌牽線,如果一方用歌表達了自己的愛慕之情,另一方用歌聲合了歌,也就是作了意的表示,如果一方不同意,不喜歡,就用歌聲罵對方,予以回絕。
男女青年相愛之后,有時候在草坪野外相會,有時在山坡樹林?jǐn)⑶?而表達他們感情的最好方式就是結(jié)成舞伴,跳擺手舞、仗鼓舞。
以前各地土家族人民聚居集中的地方就建有擺手堂,白族人民聚居集中的地方建有祠堂。這是土家族、白族人民的公共建筑,由族長和族里有聲望的老人商量發(fā)起,預(yù)算價款工日,向族人募捐,錢多的多出,錢少的少出,對這種活動,大家都很踴躍,有的捐款,有的捐料,有的捐工,人人不甘落后,以能為建擺手堂和祠堂出錢出力為榮。
這種公共建筑一般為磚木混合結(jié)構(gòu),可以一房多用,既能跳舞,又能唱戲,又是族人議事的會堂。平常,男女青年在工作之余,或傍晚,或雨天,或雪天,大家來到這里,各自和心愛的人唱歌呀,跳舞呀,盡情娛樂。逢年過節(jié),擺手堂祠堂更是熱鬧非凡,土家族、白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創(chuàng)造出各種娛樂形式盡情玩耍,男女青年在這時如同進了天堂。
圖片
男女青年相愛,不算正式定親,這只能算情人。要正式成為未婚夫妻的章程有很多。女青年愛上一個男人后,就精心繡制(或挑、或套)一個荷包(又叫香袋)和魚裹蔸送給他。男方接受女方的這一禮物后,就送給女方一尺青布和一尺白布,兩把絲線,有錢的男青年就送給女方一條銀項鏈,一只銀手圈,一把銀梳子。
香袋為四方形,約手掌大小,上面千針萬線繡上鴛鴦戲水、百年好合、龍鳳呈祥等圖案,所以又稱鴛鴦荷包。里面有兩層,一層裝煙,一層裝小東西或錢幣;魚裹蔸為長方形,多用青布紅絲線繡成,有的手巧姑娘將魚裹蔸裁剪成魚形,上面有魚頭、魚眼、魚翅、魚鱗、魚尾,抹在腰上,就像一條真魚纏在腰上,栩栩如生,活神活現(xiàn)。
內(nèi)容節(jié)選自:光明日報出版社《桑植民俗禮儀大全》
聲明:以上內(nèi)容轉(zhuǎn)載自其他媒體內(nèi)容,旨在傳遞更多信息及用于網(wǎng)絡(luò)分享,不具有任何商業(yè)目的。如有版權(quán)異議及其他任何問題,請權(quán)利人通過后臺留言及時告知,我們會盡快處理。
編輯:錦郎